股票配资群 楚国是怎么保住领土完整的?三合一方案,没费一兵一卒_秦国_齐国_孟尝君

大家好股票配资群,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楚顷襄王被齐国使者追着履行承诺,割让土地,子良、昭常、景鲤这3位大臣分别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子良的方案是诚实守信,答应了割地就真的割地,过后再堂堂正正把割让出去的地盘打回来。

昭常的方案是不割地,因为损失太大,承受不起,自己守土有责,愿意跟齐国硬碰。景鲤的方案也是不割地,但齐国硬来的话,楚国守不住,所以必须向秦国求援。顷襄王请教老师慎子,慎子的答复是:3种方案全部采纳。

顷襄王气得变颜变色,但慎子真的讲出了一套很有实操性的三合一方案。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派子良率领一个使团,和来索要土地的齐国使团同等规模,去向齐国割地。子良出发的第二天,派昭常就任前敌总指挥,镇守北部边疆。昭常出发的第二天,再派景鲤去秦国搬救兵。

这个离奇的方案真的付诸实施了。子良到齐国,把割地手续办完。齐国高高兴兴派兵过来接收新领土,本以为只要做一点交接工作就完事了,没想到昭常在边境严阵以待,誓与国土共存亡。齐滑王没搞懂,去问子良怎么回事。子良大概也没搞懂,说这应该是昭常自作主张,齐王尽管发兵去打。

展开剩余83%

齐湣王真的发兵了,但军队还没到达作战区,秦国的50万大军就已经逼近了齐国西部边境。秦国主将发话了:“你们齐国阻止楚国太子回国奔丧,这是不仁,妄想侵吞楚国土地,这是不义。你们退兵的话也就罢了,否则我们秦国就要讨伐不仁不义之辈了。”

齐湣王怕了,一方面请子良回国,传达讲和的意思,一方面派使者去说服秦国以和为贵。

就这样,楚国没费一兵一卒就保住了领土完整。

这段故事虽然真实性极其可疑,却给出了一种确实值得被认真对待的解题思路。

子良以信使身份出使齐国,办理割地手续,这就替顷襄王保住了信誉。

昭常虽然也在奉命行事,但齐国搞不清,锅就这么甩给昭常了。而昭常就算明知道替国君背了锅,应该也不会介意。

至于景鲤那边,能搬来秦国的援兵当然最好,搬不来其实也没关系,至少给秦国递了一个信号,表示我们楚国可以不计前嫌,只要你们愿意让一步,今后咱们还是兄弟。但秦国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其实完全没法预料。

事情的另一面是,战国游谈之士要想出道,特别要有出奇制胜的思考力。慎子这段内容,很可能只是当时口才训练班的讲义内容,拍案惊奇的效果才是重点,真实性和严谨性不妨让一让位。这在《战国策》里并不罕见,这就见出那个时代的特殊压力,只有故弄玄虚的话术和大开脑洞的奇谋才有可能捕获大人物的注意力。

而游谈之士的对手并不是这些大人物,而是同样精于此道的无数同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就算是孟子那种以醇儒自居的人,话里话外也总是带着这副游士腔调。

《战国策》另一处的记载更有可能接近当时的实情,说齐国确实送回了太子横,但接下来就叫上了韩、魏两个盟友一道去打楚国的东北边境。太子横担心守不住,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可以派人向齐国割地求和——当然不是真的割地,而是摆出割地的姿态给秦国看,因为齐国一旦真的得到楚国东部这么一大片地盘,国力就会暴增,足以号令天下,这绝不是秦国愿意看到的。

这一招果然奏效,秦昭襄王马上派人通报楚国:“别向齐国割地啊,我这就派援兵。”

就在太子横回国继位的这段日子里,秦国一边继续扣押着楚怀王,一边打起了孟尝君的主意——倒不是要害他,而是要请他。《资治通鉴》在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秦昭襄王慕孟尝君之名,派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请孟尝君来秦国出任总理。

事情有点蹊跷,因为《资治通鉴》上一年的记载里就有过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的事情。泾阳君不大可能前后两年分两次到齐国当人质,这很可能是司马光搞错了。但无论如何,秦昭襄王真心诚意想请孟尝君,这总是没错的。

如果孟尝君真能去秦国当总理,那么相应地,泾阳君在齐国也应该被委以重任,不会真被当成人质看待。当然,泾阳君年纪太轻,毫无从政经验,没有半点资格能跟孟尝君匹敌,但他身上有一个孟尝君不具备的优点:他是宣太后亲友团里的重要一员,在秦国很能说得起话。

如果事情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顺理成章,齐国和秦国就会结成同盟,现有的国际秩序会被彻底改写。

站在秦国的角度,从国家战略上看,和齐国结盟确实是人间正道,以后攻城略地才能事半功倍。秦国竟然历经几代明君都没看懂这层道理,眼下的秦昭襄王很可能也没看清,之所以礼聘孟尝君,除了仰慕之外,大概也因为孟尝君是合纵的操盘手,如果孟尝君能到秦国做官,合纵联盟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合纵,根本意图就是联合抗秦。为什么要抗秦呢?因为秦国又凶又坏,是一个虎狼之邦,满世界欺负人。这样一看,合纵就很有正当性了。而孟尝君作为合纵操盘手,头顶就会有一圈义薄云天的光环。如果合纵操盘手能被秦国高薪挖走,这简直太荒唐了,孟尝君头顶的光环注定要碎,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人设注定要垮。山东六国谁能想象,浓眉大眼的孟尝君竟然能当叛徒!

所以,秦国来请孟尝君,无论开出多高的条件,孟尝君都没理由答应。但《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秦昭襄王一请,孟尝君就答应了,然后就真的去秦国当总理了。

这可真是匪夷所思,也许秦昭襄王开出的价码实在太高,让孟尝君宁愿放弃原先的人设。但这还是不合情理,因为价码无论再高,最后到底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其实完全无法预期。换句话说,就算秦昭襄王心甘情愿把王位让给孟尝君,孟尝君都应该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能坐得稳。所以无论如何,拒绝秦国的邀请才是孟尝君唯一合理的选择。

《资治通鉴》不曾交代的是,孟尝君的所有门客一致表态,都劝孟尝君留步。但真不知道孟尝君是不是一时间彻底丧失了理智,反正就是不听劝,死活要去秦国。

如果所有门客都想拦住孟尝君,那只能说明秦国的这次邀约仅仅针对孟尝君本人,而不是要和齐国互派总理,结为盟国。站在孟尝君的角度,背弃祖国倒不算多大个事,毕竟连亲爹都不疼自己,一早就想要了自己的命,对国家就更谈不上什么感情了。

自己搞合纵,也只是公事公办,并不针对秦国的任何人,跟秦昭襄王完全不存在私人恩怨。如果秦昭襄王真的赏识自己,仰慕自己,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珍视这份英雄相惜之情,跟秦昭襄王来一场风云际会呢?

不管孟尝君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就是打定主意要去秦国,谁劝谏都没用。

《战国策》有记载说,前来劝谏孟尝君的足有一千多人,孟尝君就是不为所动。这时候就得看名嘴苏秦的功力了,但孟尝君根本不想给他说话的机会,闭门羹是这么讲的:鬼的事情本人确实不懂,而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本人就没有不懂的。言下之意是:各位请回吧,你们能讲得出来的道理我通通都懂,你们就不要白费口舌了。

但这次出场的毕竟不是凡俗人物,而是苏秦。

苏秦说:“我哪敢在您面前谈论人间的事情呢?我这次来,只想讲个鬼故事。”

苏秦到底有什么高招?既然孟尝君真的去了秦国,显然苏秦没能得手,但在口才领域里,以孟尝君这种业余人士,难道真的压倒了苏秦吗?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股票配资群,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炒股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开户_专业股票配资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